所在位置: 首页 > 专题 > 建党100周年 > 红色南雄故事

水口战役

发表日期:2021-06-21 来源: 作者: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水口战役中的赵世煌与担架队

 1932年7月8日,中央苏区保卫战——水口战役,正式在南雄水口打响。

战斗开始前,当红一、五军团刚开抵南雄时,南雄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就立即发动群众迎接红军的到来,主动给红军腾房子,筹集粮食,安排生活。游击队还积极配合红军作战,主动担负军事侦察、警戒、通讯、带路等重要任务。

此外,南雄地下党组织已经帮中央红军建立好了一条从水口直达江西于都的伤员运送路线,即由水口经乌迳,入孔江,上油山的畚箕窝,再转江西信丰、赣县直至于都。孔江乡作为运送路线的转承点,担负着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为了保证红军伤病员能顺利运回后方,南雄地下党组织派出联络员火速赶往孔江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孔江乡兰坵村,找到乡政府主席赵世煌,要他组织一支担架队。接受任务后,赵世煌马上召集乡里的骨干分子,挑选了40多名身强力壮、精力充沛的中青年组成担架救护队。为了防止运送途中遭遇沈本高等反动头子的民团阻扰,赵世煌让救护队员随身带上短剑、匕首、梭镖等小武器。赵世煌自己也随身带了一把短剑。这把短剑是两年前在油山庙脚下的豪猪坑修械所打造的,能一下子戳穿铜板。此外,救护队还吸纳了一些游击队员作为骨干,比如大竹老布塘游击小组的彭樟树、彭甲俚,1931年5月,他俩在孔江石迳墟的一间卖烟铺里,成功刺杀了叛变投敌的游击队员赖马溜精。

救护队组织好了,担架和棉被又成了问题。原来,国民党粤军在1931年“围剿”驻扎在油山坪林的县苏维埃政府时,由于兰坵村距离县苏维埃政府驻地只有半小时路程,所以也跟着遭了殃,被敌人清扫一番后,压根就没剩什么救援担架和棉被。

赵世煌当机立断,派出村里另一些青壮年去最近的竹林,砍了一捆捆毛竹回来;又动员乡里的妇女们拿出家里的被子、床单、绳子,这样可以临时造一批担架。

那时的南雄革命气氛浓厚,到处都有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团体。尤其是妇女会,深受压迫的妇女们经过宣传动员,都纷纷把长发剪成短发,个个扬眉吐气。

经过一番动员,兰坵村的村民们马上砍竹的砍竹,拿被的拿被,就连六、七岁的儿童团都跑着回家抱被子、找绳子。

“共产党是替咱穷苦人谋活路的,不管怎样都要帮助他们。屎桶古,快!快去家里把前年游击队员打赵家土豪分给我们家的那床花棉被拿过来。”杜家大嫂对着一旁的儿子说。

“嗯,娘,我现在就去!”一个七八岁、黑黑瘦瘦的小男孩边答,边往家里跑去。这个小孩,就是杜屎桶古。别看他小,人小鬼大,他是第一批参加孔江乡儿童团的,在团里还担任组织委员。兰坵村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基本都参加儿童团,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查路条、送信、送火炭、收铜板和子弹壳,有时还要做竹钉。他们把竹钉用信石(砒霜)炒一炒,埋在村里两叉水和冷水井两条路口的山坡上,用树叶盖好,等反动派上山的时候,竹钉就会刺破他们的脚。

兰坵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每做好一副新担架,就往前方送去。前方送下来的伤员,就由赵世煌带着救护队在离乌迳最近的地方接住,先送到油山的畚箕窝,再交给下一站的同志和老乡运往苏区。

水口战役是当年中央红军打的一场大战役。战斗打响后,南雄有许多革命群众踊跃支前,其中仅油山乡上朔村就出动了几百号人,他们不仅帮红军挑子弹、担行李、抬担架,还把在水口战斗中负伤的18名红军战士抬回了上朔村医治。乡亲们在战场上来回奔走,有的为了背回受伤的红军战士,自己挨了子弹受了伤,还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光上朔村就伤亡了好几十人。中央红军能打赢这场苏区保卫战,和南雄人民的大力支援密不可分。

1933年,赵世煌执行铲除叛徒傅大脑盖的行动中不幸中枪,为掩护其他游击队员撤离,英勇牺牲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