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专题 > 建党100周年 > 红色南雄故事

山坑里的米缸

发表日期:2021-06-21 来源: 作者: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山坑里的米缸

1933年,冬天的一个夜晚。

一个大约十六七岁的青年妇女正在夜色下的山路上疾步行走。她穿着打了补丁的蓝布棉袄,挑着两只大大的木桶,走一走,就伸手搽一把额头上的汗珠。山路崎岖,不时有横生的灌木让她左躲右闪,两只木桶随着她的身形不停晃动。

     走了一里多路,到了冷水潭。这里山高林密,只有风从林间呼啸而过。姑娘猫着身子埋着头,悉悉索索地从兜里摸出火柴,“哧”,划燃一根,火光瞬间照亮了她那紧张而稚气的脸庞。就在这时,一阵寒风吹过,火灭了。“哧”,姑娘又划燃一根。她屏住呼吸,缓缓直起腰,小心翼翼地用手挡住肆虐的寒风,并试着悄悄将火焰举高。     

“你来了。”   

     一个声音在黑暗里响起。姑娘循声望去,哦,还是那个瘦弱的游击队员。她喜上眉梢,正欲开口说话。“嘘——”游击队员立刻阻止了她。她咬着嘴唇,朝游击队员不好意思地微微一笑,抬起手打开左边的木桶,里面是满满的米饭。她又打开右边的桶,里面是满满的水。游击队员朝着她点了点头,然后接过被磨得光亮的扁担挑上水桶,转过身快步朝深山走去。姑娘默默看着,等他的背影在夜色中逐渐消失后,抬起手擦了擦冻得通红的鼻子,转身快步离去。

姑娘名叫夏天香,是一个童养媳,家住大兰村大岭下彭屋。

1932年开始,她就给活动在油山一带的游击队送饭。游击队转移到哪里,她的饭就送到哪里,从无间断。

转眼到了1935年冬天。为了彻底困死红军游击队,国民党反动派重新拟定了“围剿”计划。他们把山里的村民,全部驱赶到山外的所谓“安全区”。有不愿意搬迁的,就抓起来按照“通共”论罪。等村民搬得差不多了,就把所有路口封锁起来,不许人进出。这一带本来是红军的游击根据地,敌人的目的,就是企图通过制造无人区,把游击队战士困死、饿死在山上。

住在油山一带的百姓,有的翻过梅关跑到了江西,有的到大塘圩、孔村、上朔等地方投亲靠友。夏天香到了大塘的红色乡,在那里住了半年多。临走前,她和乡亲们想到游击队需要粮食,就在半夜里偷偷跑到山上挖了三个大坑,每个坑里埋一口大缸,缸里装满大米,用山草盖好,再用暗号通知给游击队。这就样,困在山里的游击队有了米饭吃。

到了1936年的春耕时节,搬出去的村民们开始“闹春耕”,要求国民党军允许自己回家种田。村民们理直气壮地质问国民党:不耕田我们吃什么?用钱哪里来?不许我们种地,不是要饿死我们吗?村民们说得在理,又起劲儿闹,国民党军只好妥协,允许村民们回家。

夏天香和村民们回到山里后,游击队来找她,希望她帮忙买一些必需品。那时坪田、平林都住着“反共团”,规定山里人出去买东西不准多买,回来要检查。夏天香和村民们商量好,趁着赶圩时多去几个人,买到后分开带回来。买的东西,主要是草鞋、火柴、纸烟,有时也有电池。电池禁止带进山里,他们就把电池藏在裤头里。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像夏天香这样的人数不胜数。

附件: